數不盡的文物;抹不掉的風
從荔灣博物館細看民間小智慧
1.小引言:
荔灣博物館位於廣州市西部,館子成立目的是以收藏、陳列和宣傳荔灣歷史、文化、民俗為主,因此陳列了很多平常之物。而且在問卷調查中,參觀完館子的人都對館子感到興趣,特別是對館內的展品感到興趣。到底館子內的展品有什麼遊覽價值?一件四處可見的平常物品有何魅力?它能否反映當時荔灣風俗?它內又藏匿了什麼?
現在就讓我們一起探索吧!
2.「衣、食、住、娛」:
古書、火水燈、椅子、搓衣板、木板床、留聲機、照相機、爐灶、大笨鍾、三重門...在眾多平凡物品中,我們選定以「衣、食、住、娛」作範疇,探索這些物品中隱藏的民間智慧。
衣! 搓.衣.板.!「人靠衣裝,佛靠金裝」從古至今衣服都是身份的象徵,古時人們會用搓衣板來洗衣。它是勞動婦女最常用的工具。它多由木板組成,中間有20到30條溝槽,而棒槌是它的副助工具。
[它的智慧之處]在棒槌和搓衣板互相磨擦下污垢較用人手搓更易消失,以及擦損手、衣服破裂的機會也減少了,即是寒冬洗衣也不怕。此外,搓衣板還有分成寬槽和窄槽,分別用來搓洗粗布厚衣或單衣,配合不同衣服需要。我們能從此例看到當時人的觀察入微。
食!爐.灶!煎、抄、蒸、煮、炸,中國菜烹調有很多,但想煮出令人垂涎三尺的美食就不可缺少爐灶了。當時的爐灶多以水泥砌建成,放於廚房的牆壁一角。並不是因為討厭它,而是因為每當起火煮飯食時,炊煙充滿屋內更令四周都呈現烏黑,烏煙脹氣。
[它的智慧之處]但並不代表爐灶是劣品,設計者因中國家庭成員多這個因素下了苦功。爐灶有3個爐頭,更有大小之分。令成員多的家庭不需因烹調時間耐或因要烹調太多食物導致烹調好的食物變冷而煩惱。再者,爐灶放於牆角有利炊煙充斥在整個廚房甚至影響外面。從此例看到當時人能多方面思考,會思考到爐灶對各方面的影響
住!火.水.燈!每個家居都有照明的用品,古時無電燈,用的都是火水燈。在館內,我們能在客廳、廚房、書房、睡房看到它的足跡。由此可見火水燈當時十分普及,而且需求量很多。
[它的智慧之處]它有掛鉤、坐台、手提等型態,放便用家不同時候、地方使用。我認為掛鉤的型式最適合荔灣西關大屋使用,因為家居大,掛鉤有助把光線照射範圍加大。而且,火水燈上蓋有一個如碗般的蓋,有利在雨季防止飛蛾、蚊子飛進火水燈。
從問卷調查中第四條得知人們最喜歡當時物品的懷舊風味,其實轉個角度看懷舊風味即是它能反映當時的生活。而我認為火水燈懷舊風味濃郁,因為它溶入了當時人民的生活,成為了日常必需品,在人民心中印下了足印。
娛!留.聲.機!聽音樂是一舒緩壓力的好方法,古人可能都是明白到這一點,因此留聲機出現了。留聲機又叫電唱機,是一種放音裝置。唱片置於轉臺上,在唱針之下旋轉,飄出的幽幽的音樂。
[它的智慧之處]在館內看到,它由一個綠色正方型的合放置著,能保護它,減少破損。正方亦帶出中國講求對稱的特色。此外留聲機代表著當地人可始接受西方文化,社交圈子也隨優美歌聲開始放大。所以留聲機可算是當時人智慧、見識增長的印證。從第六題問卷調查中,大多數人都認為當地人富有創意思維、懂得運用物資。但也有人認為有當地人思想保守,雖然留聲機代表當時人智慧、見識增長,但留聲機普及情況不足,反映西方文化未能完全融入各階層。
3.與現代對比:
時間會改變、人會改變、物品都會改變。舊式笨拙、操作繁複的用品搖身一變成為了新式輕便、操作簡易的用品。
搓衣板變成洗衣機,無論是速度或是所需人力都比以往少和快速。
爐灶變成瓦斯爐,耐用、方便、安全程度都加強,火候的控制變得成容易,即是5歲大煮食物都無難道。
火水燈變成電燈,依然是家居必需品,但就有紅橙黃綠青藍紫顏色選擇,想要什麼顏色的光線也可以,而且有開關按鈕,小孩子也不怕燙傷。
留聲機就變成mp3,真正令西方文化溶合在日常生活。它的外型輕巧、容量多,以及功能高,如收音機、錄音等,可算是一機多用。
4.小總結
即是物件在變,時間在變,但我們仍然相信,歷史是不會變的,無論經過多少歲月,這些「小智慧」依然會存在,因為它們都曾為荔灣居民帶來幫助,改善了生活並在人的心內留下了深刻的足跡。我們應該學習荔灣人的勇於創新、求變的精神,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充實、美好。
最後,我地從問卷調查得知人們都認為館內的展品能能反映當時的風俗,達到館成立的目的。可惜仍有人認為展品不足,未能更全面地從展品中看到當時風俗。因此,我地認為可以在物品旁邊加上解釋,令遊覽者更易明白,以及尋求更多失散的平常之物。令我們能從中探索出隱藏了的民間小智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